求大神指点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填空也就是选词填空怎么破,谢谢?

时间:2024-05-03 14:39:04来源:白日青天网 作者:娱乐

求大神指点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填空也就是选词填空怎么破,谢谢?

主要是谢谢不知道怎么备考

第一次裸考公务员时行测50几分,第二年(毕业那年)经过一个月复习后行测77分,考试空破提高二十几分,行测顺利上岸。逻辑

对于题主问的填空言语理解,其实,也选我本来也是词填会错很多的,我是谢谢标准理科生,自认为文学积淀不深,考试空破所以一开始正确率不高…我也很无奈,行测

直到后来经人指点,逻辑加上自己的填空感悟,

我才明白原来自己之前一直在做言语理解的也选误区当中………

经过我自己的一番体会总结

后来做言语理解题时错的就少多了,当年公务员考试时,词填这一部分几乎就没怎么错……,谢谢………

后来周围有个总考不上公务员的小朋友跟我请教学习方法,我简单语音跟她说了一下,她直呼说报辅导班都没法有这种提高和体悟,然后最终也神奇的如愿了…


说起来方法呢,简单的要死,可能还会让你觉得不屑,感觉自己好像也懂。。。

但真的最关键的就是做题思维的转变,做题习惯的转变!!!其他都是次要的!!

(这一部分其实更应该用语音来解释,可惜知乎答案没法发语音,用文字解释,说实话,有点乏力…勉强看看吧)

你首先需要了解到的是,中国汉语,博大精深,有很多同义词其实有可能说不上哪个更好一些,

只不过原作者在创作当时那段文字时选择了他觉得合适的词,或许也有更好的词存在…

(这种更好的同义词的存在可能就会让你一开始就跑偏了,是一个混淆你视听的错误答案)


换句话,就是说,那段文字的原作者也是个凡人!也是个凡人!!!原作者在写那段话时可能并没有思考太多,可能就是随便一写,他也没想到最后会变成考题,被出题老师各种的揣摩分析,挖了几个空,出成了考题,还找了一些混淆的其他词语,让考生猜原作者用的是什么词……

有可能有些空有些词,出题老师的混淆答案要更高明…

比如填词处3个空,

如果你做题的惯性思维是上来给每个空选最佳,

可能会在最初始就误伤排除掉了那个正确答案,

这种第一感觉的误伤,直接导致你后期会和正确答案擦肩而过。。

而且个人感觉,考官也很喜欢,在最开始就把你带着跑偏……所以一定不要上来就下定论,不然你就中计了!!!…

正确的做法应该是,

第一个空,四个选项ABCD,看看自己能不能有把握排除掉一个,如果不确定,没关系

就快速跳到第二个空,再看看ABCD,自己是否可以很确定的排除一两个,如果不确定,

继续跳到第三个空,重复上述操作,

基本经过这种确定性的排除,你可以快速舍弃掉两个左右的答案,好一些,会直接排除掉3个,因为有的空可能会拿不准哪个最佳,但却可以很确定的分析出一定不会选哪一个词,而且三个空在12个词中排除掉肯定不对的答案比去选最佳要简单多了…

最后答案也就显而易见。。


而且这样不会让你在各种不确定间摇摆,不会让你误伤了正确答案,有的时候在两个答案之间左右摇摆真的很浪费时间,而且经常是摇摆完还是选择了错的那一个,这就很烦人了。

即浪费了本该争分夺秒的宝贵时间,又做错了题。。各种不划算与得不偿失……

而如果灵活运用我说的那种方法,再配合其他的一些什么逻辑啊、语感之类的方法判断

后期就可以达到即高速又高正确率的双赢效应…


此方法,需要通过做题来感悟,觉得low的,我想说,ni可能还需要点火候来体会…

这个办法并不是你所理解的简单的排除法…

只不过我用文字把他描述的有点像排除法了,sorry啦…

真正领会到这个方法的精髓时,你会觉得很有意思,就像是猜透了出题老师的想法,他给你挖了个陷阱,期待你去跳,结果被你发现了,你高他一筹,硬是不跳!

然后,你就赢了………

评论里觉得就是简单排除法的,可以再去感悟一下,我开场说的中国汉语博大精深那一段,……还有后面和出题老师博弈那一小环节等等………如果还是觉得和排除法一样,你就当作是排除法吧……我也没有办法了,

文字上我只能解释到这个程度了………

总之呢,一般来说,女人都有第六感,一般人做题也都喜欢相信第一感觉,但是,

1、出题老师可能就喜欢调戏你的第一感觉,

2、言语理解那段话的出处,那段文字的原作者在创作那段文字时或许就是随意的一气呵成,并没有刻意挖空心思揣摩个别词语应该用哪一个,所以在做题时,一定也不要对错误答案中的某个空就特别的情有独钟!因为某个特别心仪的空而选择了某个错误答案,要全盘考虑!!

3、以上也是为什么经常对答案时觉得正确答案很平凡,很中规中矩的原因所在,因为出彩的那一个错误答案某个空吸引了你太多精力和眼球,因为有人故意设计了一个其他选项来干扰你…而且让你还觉得自己选的很对的样子,实际错了…

行测一直能拿到比较满意的分数,跟我的言语理解模块比较高的正确率密不可分,所以「言语理解模块」的学习,也是大部分考生应该关注的。

要想真正稳定提高言语理解的正确率,你需要有进阶的技巧,以下的方法经过很多知友们实践有效,所以请仔细阅读。

言语理解分为逻辑填空、阅读理解、语句表达、篇章阅读四部分题型,但因为篇章阅读主要是由前面三类题型组合而成的大材料题(1 个材料对应 5 个问题),所以实际上言语理解是包含三大类题型。

因此,本文也将内容分为逻辑填空篇、阅读理解篇、语句表达篇三部分,系统地向各位知友介绍这三大类题型地进阶技巧。

逻辑填空是我行测准备的重点之一,因为我知道,这一块如果能找到窍门,会比较稳定地能拿高分(相比于常识和数量关系)。经过大量真题练习,考前我的逻辑填空正确率终于维持在 90% 左右。

接下来让我为大家说明如何快速破解逻辑填空。

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中,涉及逻辑填空部分是这样写的:

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,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;
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、语句的含义;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、主旨;
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;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;
判断作者的态度、意图、倾向、目的;准确、得体地遣词用字等。
常见的题型有:阅读理解、逻辑填空、语句表达等。

加粗部分是与逻辑填空相关的,概括来说就是,在逻辑填空的做题过程中我们需要准确把握文段的含义,利用材料原意来选出合适的词。

后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:就是要根据文段的逻辑来选词,这便是逻辑填空不叫「选词填空」,而叫「逻辑填空」的原因。(真题做多了你也会有这种感觉)

所以,有的同学在做题过程中发现虽然选的词读起来很通顺,但就是错了,这便是缺乏对文段逻辑的把握。

那么,只要把握住文段逻辑就能做对?非也。你还可能遇到这两个问题:一是有的词语或成语不认识,二是词语或成语都认识,但几个词意思相近,很难区分。

所以,这篇文章就是要帮助你解决三个问题,他们分别对应了三把钥匙。

解题思路
解题思路

(图中的「目标」是指目标词的轮廓,包含了用词搭配、词义侧重、感情色彩、程度轻重四个方面)

直接上解题思路:

以逻辑提示和文段主旨为线索,确定空格处的用词搭配/词义侧重/感情色彩/程度轻重,运用排除法,选出正确的选项。

注:做题经验表明,逻辑填空使用直选法很容易出错,而使用排除法一步步得出最终答案,正确率往往很高。

接下来,分成线索篇和目标篇进行说明。

(一)线索篇

1.逻辑提示

逻辑提示指的是文段中具有提示作用的词/句,一般在空格的前后就能找到对应该空格的提示。大部分逻辑填空题通过找逻辑提示就能选出正确选项。

例 1:(2018 国考 21 题)

这个空格后面跟着「否则会使人反应迟钝」「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会使......」,这两处就是逻辑提示,说明空格处应该填的是「长时间大强度运动」的反义。

「因人而异」和「循序渐进」和文段关系不大,排除。剩下的「张弛有道」和「适可而止」中,「张弛有道」的对立面是过张或过弛,而「长时间大强度运动」仅指「过张」一方面,两面对一面,排除。而适可而止的对立面是不停止,和「长时间大强度运动」相符,故选 C。

例 2:(2018 国考 22 题)

观察空格处所在的句子就会发现,空格与「急于进入市场大潮」是并列关系,意思相近,「急于进入市场大潮」就是空格的提示。

看选项,B 项指用不正当手段捞取名誉,文段不涉及「捞取名誉」,排除。C 项「好高骛远」指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,与文意无关,排除。

剩下的两项「随波逐流」和「人云亦云」都有缺乏主见的意思,能够和「急于进入市场大潮」构成对应,当时我想的是,「大潮」与「随波逐流」形象更为贴切,所以选 A。

(但后面看答案,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入手,「人云亦云」是指没有主见,只会随声附和,强调「说」,而进入市场是一个动作,所以排除 D)

所以,找到逻辑提示,根据逻辑提示选词,是逻辑填空最基本的做题思路。

2.文段主旨

前文说到,大部分题目通过找逻辑提示就能解决,但有些难题还要求我们借助文段主旨来确定选项。而这种题就是高手与小白拉开分数差距的地方。

例 3:(2018 国考 29 题)

这道题在某笔 app 题库里的正确率只有 28%。

开始分析。

这道题的第一个空,通过动词的程度和感情色彩,可以轻易排除 C 干扰和 D 支配(如果你现在排除不了也没关系,这里的重点不是第一空。先往下阅读,后文会有程度轻重和感情色彩的知识点,看完再回来做第一空就好了。)

那么剩下第二空,就会在「危险」和「出格」之间纠结,这时,有的同学看到前面的「情绪失控」,再看到前面「破坏性后果」,可能会果断选了 A。然后就错了。

这道题难就难在对文段主旨的把握,其实通读文段,你就会发现文段主旨是中性色彩的,不褒不贬。

所以第二个空格的地方,也应当填一个中性词,所以选「出格」而非「危险」。

例 4:(2018 国考 36 题)

这道题的正确率只有 36%。

第一个空,「陌生感逐渐 ____」对应了前面的「颇为熟悉」,「颇为熟悉」指很熟悉,而 A 项的「淡化」程度过轻,排除。第二个空,C 项艺术性与文意无关,排除。

那么就只剩下 B 和 D 了,「一帆风顺」和「尽善尽美」填进第三个空都很顺口,这道题选错的同学往往就是选了「尽善尽美」。那么,为什么不能选「尽善尽美」呢?

仔细比较,「并非一帆风顺」指的是客观上存在困难,「并非尽善尽美「指的是主观上自己没做好,存在缺陷。

回看文段主旨,讲的是「西方观众对功夫片熟悉」这种外部的客观因素影响了作品的传播,显然,根据文段主旨,第三空应选「一帆风顺」。

综上,我们可以看到,逻辑提示和文段主旨都是选出正确选项的重要线索,要做好逻辑填空题,就要找准这两条线索。那么,线索找到后一般会给我们哪几方面的选词引导呢,请往下看,目标篇!

(二)目标篇

1.用词搭配

在我们日常的语言中,有许多固定的词语搭配习惯。从用词搭配入手,就是通过前后的提示词(动词、名词、形容词等)来排除明显搭配不当、不符合用词习惯的选项。比如下面这道题。

例 5:(2018 国考 37 题)

首先看第一个空,此处表达经济不好的状况,四个选项均可搭配。再看第二个空,「放缓」指速度放慢,与「刺激」无法搭配,排除 B。「刺激」「减退」,也没有这种表达习惯,搭配不当,排除 D 项。

最后一个空,「资金约束日益 ____」,在「紧张」和「严重」中选一个,初看好像是选「紧张」更顺口,因为在生活中经常能听到「资金紧张」这个短语嘛。但细读就会发现,前面是「资金约束」,而非「资金」,所以真正参与搭配的是「约束」,这里应该是「严重」更为合适。

2.词义侧重

从空格处的词义侧重入手,就是指词语的词义强调点是否符合逻辑提示。直接看例题~

例 6:(2018 国考 27 题)

第一个空,「暗藏」、「隐藏」、「埋藏」、「潜藏」感觉都可以,直接看第二个空。

第二个空的逻辑提示是后面的「成为...领军力量」,强调的是领先的状态,可以迅速排除 A 和 C。剩下「捷足先登」和「独占鳌头」都有领先的意思,但是仔细分辨会发现,「独占鳌头」的词义侧重于独自占领首位、获得第一,但「领军力量」只是强调领先,根据文意,任何国家拥有射电望远镜都能成为领军力量,领军力量指的是很多的领先者,而非仅有一个第一名。所以应当选「捷足先登」,侧重于领先。

3.感情色彩

从空格处的感情色彩入手,很容易理解,就是通过逻辑提示和文段主旨得出空格处应该填褒义、贬义还是中性词。前文的例 3(2018 国考 29 题)已经体现了这一点。

第一个空,根据后文的「指导」是中性词,得出第一个空也应该是中性词,所以排除了「干扰」。

第二个空,根据文段主旨,选择中性词「出格」,因为前文已经详细解释了,这里就不再赘述。

4.程度轻重

空格处的程度轻重取决于句子前后是递进关系还是并列关系,一般都有提示词告诉你是什么关系。例子仍旧是 2018 国考 29 题:

第一个空的前后,是关联词组「不仅......还会.....」,也就说明空格处的词的程度要比「指导」弱,所以「支配」比「指导」程度还重,肯定不能选,排除 D 选项。

以上,就是关于如何根据文段逻辑选出正确选项的详细讲解,那么接下来,还有另外两个问题也很重要,可以说是做好逻辑填空的基本功。

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

目前,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

🔗App 内查看

逻辑填空,顾名思义,是要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答题,因此学习逻辑技巧是言语逻辑填空的关键。

一、如何学会逻辑填空?

需从掌握逻辑技巧和积累词汇量这两方面发力。

熟练使用逻辑技巧,可以让我们快速秒杀题目,而不是依靠语感答题。但是仅仅有逻辑技巧是不够的,还需要有足够的词汇量作为支撑,才能够使用逻辑技巧准确找到呼应,也就是说,足够的词汇量是准确使用逻辑技巧的基础,否则学了一堆技巧,但不知道词语意思,也不知道如何呼应。所以,要提高逻辑填空的正确率和速度,一定要从逻辑技巧和积累词汇量这两方面去发力。

二、逻辑有哪些技巧?怎样积累词汇?

逻辑技巧包括词语呼应、句式呼应、主体呼应、逻辑关联词等。

如果大家对这些技巧名称没有任何概念,不知所云,没关系,我们来看几道例题体会一下

  1. 词语呼应

这道题根据前车之鉴,与C选项重蹈覆辙这两个词语,巧妙运用车与辙的呼应,快速选出答案,后面的内容都不需要再看了,正确率高同时还节省时间。

2.句式呼应

这道题根据句式“不能……而应……”,可知两句所说的是相反的意思,根据后面的“创新”呼应A选项的“守旧”,从而选出答案。

3.主体呼应

这道题通过第一空排出AC之后,往往会在BD之间纠结,如果有意识去使用主体法,就会发现,引以为傲的主体应该是人,而第二空的主体是拓扑超导体,是物,排除D,最后选B。

4.逻辑关联词

通过“因为”“才”这样的因果关联词,即可将漫长和缓慢呼应起来,这题秒选C。

掌握了这些逻辑技巧之后,如果做起题来还是会卡壳,就说明词汇量积累不够。

例如下面这两题:

这道题如果不知道星罗棋布和鳞次栉比的区别,就会在AB纠结。星罗棋布指的是从高空俯瞰的视角,所指范围大,和题目中的“河谷”呼应上,而鳞次栉比是平视或仰视的视角,所视范围也较小,例如街道。

这道题则是在无可非议和无可厚非之间纠结,如果我们知道区别,就知道各地所做的事情是没有错的,因此选无可非议。

由于一些词语从字面意思看非常接近,我们常常会因为无法区别而纠结导致选错,因此积累词汇量就很有必要了。但词汇量的积累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不能一蹴而就,而且真正掌握一个词语,不仅要靠大量阅读,还要经常使用,仅仅依靠背一下词语的意思,过几天没用到就会忘记了,收效甚微。在我们几个月公考复习的时间里,积累大量词汇是比较难的。

那积累词汇这块还有救吗?

当然啦!不仅有方法,而且很简单,那就是:造句!为何造句会有效?因为阅读、背诵词语意思,都是一种被动接受,造句则是主动创造。我们对于自己创造的句子印象会非常深刻,而且无论是词语意思还是使用语境,都兼顾到,完全符合考试需求,将收集到的高频词语(文末福利),花上几天时间一次性造完句子即可,过段时间再复习看一遍,妥妥的搞定词语意思。

例如以“无可非议”这个词为例,造句子。

无可非议,意思是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,表示言行合乎情理。可用来形容人、事、思想、行动、品质等

例句1.ysx利用自己的撒娇本领获得创始人的喜爱是无可非议的。

例句2.cxk利用自己的唱跳rap篮球技巧获得粉丝的投票是无可非议的。

例句3.ycy利用自己的锦鲤体质获得网友朋友圈转发是无可非议的。

接着再以“无可厚非”造句子,对比记忆。

无可厚非,意思是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,但还有可取之处,应予谅解。

例句1.复习公考太累了,偶尔出去玩玩放松一下是无可厚非的。

例句2.言语理解题太难了,一套题做错几个是无可厚非的。

例句3.资料分析数字密密麻麻,找错一两个数据是无可厚非的。

如上,我们并不需要造三个完全不同的句子,甚至可以模仿题目,只要变换一下主语、谓语、时间地点等即可。造句的时候尽可能使用身边有趣的人和事,可以使我们的印象更加深刻。当然了,例子越多我们的大脑就越能建立起关于这个词的神经链接,就有了关于这个词的神经通路,再遇到就能清楚的知道含义和用法。

以上就是我对于言语逻辑填空复习的建议,希望对你有帮助!

对很多同学来说,逻辑填空都是有一定难度的,它考察对成语及词语的积累、理解和辨析。选词填空的正确率和题目的难易程度有关,也与错误选项的干扰程度有关。

与资料分析、判断推理、数量关系相比,选词填空和常识模块的方法性较弱,重在平时的积累,需不断背诵记忆,不过也有相应的做题技巧。

我将逻辑填空的做题技巧归纳为四个部分,一是逻辑对应;二是揣摩作者意图;三是琢磨描写对象(人事物)本质特征;四是特殊技巧(常用方法包括逻辑关系分析、感情色彩、程度轻重、语体色彩、比喻一致、政治觉悟等)

在今天这篇文章中,主要和大家分享逻辑填空的特殊技巧,另外,文末还会分享言语理解的思维导图、做题技巧和视频。文章干货内容很多,同学们可以先收藏~


文章目录如下:

1.逻辑填空的特殊技巧
(1)逻辑关系:递进、并列、转折
(2)固定用法、程度轻重、感情色彩、语法正确
(3)实用技巧:比喻一致与政治觉悟

2.逻辑填空高频成语积累

3.言语理解的做题技巧和思维导图

1.递进

(1)常见表递进的词语:甚至;更;不但......而且;除了......还

(2)例题



题干中“甚至”一词表递进。

首先分析第二空选项词语的含义:

寅吃卯粮:在寅年吃了卯年的粮。比喻入不敷出,预先挪用了以后的收入。

涸泽而渔:排干了塘里的水来捕鱼。比喻只顾眼前,不顾将来。


杀鸡取卵:比喻只顾眼前微小的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。


饥不择食:饿极了的时候,就不挑拣食物了。比喻急需的时候顾不得选择。

饮鸩止渴:鸩:毒药。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。(不顾眼前)

“饥不择食”指的是没时间选择,与题意不符,排除D;

“杀鸡取卵”、“涸泽而渔”都是强调只顾眼前,不考虑将来,与“寅吃卯粮”意思相近,不构成递进;排除B、D;

“饮鸩止渴”的意思是连眼前都不顾了,与“寅吃卯粮”一词构成递进。

再看第一空,“尴尬”一词,不仅可以指窘境,还可以形容处境困难,符合语义。因此选A。


2.并列

(1)常见表并列的词:和、与;此外;另外;同时;以及;“、”往往表并列。


(2)例题:



第一空后面的“、”表并列,说明填入词语的词义应该与“强行落地”相近。

牵强附会: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,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,混为一谈。

曲意逢迎:违背自己的本心去迎合别人的意思。

偷梁换柱:比喻暗中玩弄手法,以假代真,以劣代优 。

附庸风雅: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,参加有关文化活动。

分析选项词语的含义,只有“牵强附会”与“强行落地”一词的意思相近,符合题意。

再看第二空,将“劳民伤财”带入第二空,与“未必能够发展起来”相对应,符合题意。因此选A。


3.转折

(1)常见表转折的词:但是;可是;然而;却;尽管......但是;虽然......但是


(2)例题:



题干中“然而”“却”表转折,说明后文与前文是转折关系。分析选项中成语的含义:

各执己见:意思是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,强调坚持。

褒贬不一:不能确定是否为褒义或贬义。

总说纷纭:意思是人多嘴杂,各有各的说法,议论纷纷。

莫衷一是:各有各的意见、说法,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。强调“不能得出一致的意见。”

只有D项“莫衷一是”(强调“不能得出一致的意见)与前文的“公认”(大家一致的认为)形成转折关系。而其他选项与前文都不构成转折关系。因此选D。


(二)固定用法、程度轻重、感情色彩、语法正确

1.固定用法

例题



“奉为圭臬”为固定搭配,再将“支撑”带入第一空验证,符合语义,所以选D。



2.程度轻重

例题



“水火不容”一词程度较重,第二空选项中“抵触”“分歧”“争议”程度都较轻,只有“分裂”一词程度较重,符合语义。再将“横行”一词带入第一空验证,符合语义,所以选B。



3.感情色彩


例题:



题干中,“真假难辨”一词表明作者对美食宣传的态度是不认同的。

接踵而至: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,接连不断地来。形容来者很多,络绎不绝。强调很多人到某一个地方。不符合题意。

蜂拥而至: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。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。强调到某一个地方的人很多。与题干想要传达的意思不符。

亦步亦趋:比喻由于缺乏主张,以别人为准;或为了讨好,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。强调缺乏主张。不符合语义。

趋之若鹜: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。比喻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。强调很多人盲目追逐同一个不好的事物,具有贬义色彩;且“趋之若鹜”一词,比较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对“网红食品”的盲目追捧。符和语义,因此选D。



4.语法正确




鞭辟入里:形容说明问题透彻,切中要害。


不易之论:不可更改的言论,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。

远见卓识: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。

真知灼见: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。

不刊之论:刊:削除,修改。意思是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,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,无懈可击。

“远见卓识”,“远见”,指的是对未来的看法,而题干是指对历史的看法,不符合题意,排除B项。

A项“各执己见”和C项“各执一端”都强调坚持自己的看法,而“见仁见智”强调不同人有不同看法。

将A项“各执己见”和C项“各执一端”带入第二空,存在缺乏主语的语法错误。因此选D。


(三)实用技巧:比喻一致与政治觉悟

1.比喻一致


选项中能与“长河”相对应的,只有“乘风破浪”和“扬帆起航”,排除A项“披荆斩棘”和D项“勇往直前”;另外,与题干前文中“勇于开拓”、“勇于前进”相对应,“乘风破浪”更为合适;

再看第二空,“深谷”与前面的“高峰”相对应,而“门槛”一词,与“高峰”不太匹配。因此选B项。



2.政治觉悟

案例:



前车之鉴:吸取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。比喻先前的失败,可以作为以后的教训。

明知故犯:明明知道不能做,却故意违犯。

老调重弹:比喻把说过多次的理论、主张重新搬出来;也比喻把搁置很久的技艺重新做起来。

重蹈覆辙: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,重犯以前的错误

以身试法:亲身去做触犯法令的事。指明知故犯。



“老调重弹”强调的意思与题意不符,排除B选项;

从比喻一致的角度来看,“重蹈覆辙”与前面的“前车之鉴”相呼应;

另外,从政治觉悟来看,题干主语为职能部门,用“明知故犯”、“以身试法”来形容职能部门不太合适。

再将“尊重”带入第二空验证,与前文的“重结果,轻程序”对应,符合语义,选C项。







1.言语理解思维导图





2.言语理解经典例题讲解



选词填空重在平时的积累,后续我也会分享更多的言语理解模块的做题技巧,要是同学们觉得有帮助,可以点赞收藏支持一下~

如果有其他学习相关问题,可以在评论区留言,也欢迎大家关注我,针对大家的问题,我后面也会持续更新,感谢同学们的支持~祝同学们早日上岸!

要做好「选词填空」,必须具备两点。第一、有积累。第二、会分析。

先说第一点「有积累」。

主要是通过积累,了解各种词语的意思和用法。当然了,具体到复习过程中,我建议主要是去积累各种成语的意思和用法,而不要去管两个字的词语。

为什么这么建议?

从必要性上讲:大多数两个字的词语,哪怕不刻意积累,它们的意思和用法我们也了解。比如以下词语:包容、限制、趋势、挖掘、承载、刺激、严谨、福祉……但成语则不同,成语若不刻意积累,它们的意思和用法我们往往会拿不准。比如以下成语:未雨绸缪、大而化之、危言危行、惨淡经营、南辕北辙、休戚相关、令行禁止、扬汤止沸……因此,积累成语是必要的,而积累词语没有必要性。

从可行性上讲:两个字的词语几乎是无限的,但是成语是有限的。因此,积累成语是可行的,而积累词语没有可行性。

积累成语的方式分为一气呵成式和化整为零式。一气呵成式就是先弄一份常考成语的资料看起来,看到八九不离十了再开始做题。文末我整理了「公考常考成语365」,有需要的可以打印出来经常温习下。化整为零式就是不看资料直接做题,做题时手边放本成语词典,碰到不了解的成语,就查字典并做好笔记。成语词典我推荐这两本,一红一绿搭配使用。

有人说,我选择一气呵成式,但我不用你整理的资料,我直接用背成语词典的方式来一气呵成可以吗?当然可以,因为任何汇总资料对成语的解析都比不上成语词典,成语词典上不仅告诉你成语的意思,还告诉你用法,而且还有例句。事实上确实有人是用成语词典来积累的。(没错,正是在下)

一气呵成和化整为零两种方式都可以,看个人习惯。但是无论用哪种方式,都要确保把成语吃透。什么叫吃透?就是充分掌握成语的意思以及充分掌握成语的用法。

掌握意思的重要性大家都懂。

比如久假不归,如果不懂意思,会误以为它是指单位的老油条老是请假不来上班,但其实它是指长期借用某个东西而没有归还。

比如不忍卒读,如果不懂意思,会误以为它是指文章写得很差让人读不下,但其实它是指文章内容悲惨,如《活着》。

比如韦编三绝,它的意思是指刻苦读书,不能指刻苦搬砖或刻苦深蹲。

比如娓娓动听,它的意思是指说话好听,不能指音乐好听。

比如钟灵毓秀,是指美好的自然环境孕育优秀的人才,不是指这个人本身很秀。

比如人浮于事,是指人员数量多于工作所需,人多事少,不是单纯地指摸鱼。

比如噤若寒蝉,是形容不敢作声,不是形容很冷。

比如下里巴人,是指通俗文艺作品,不是指乡下人。

比如大而化之,是指做事大意马虎,不是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。

比如目光如炬,是形容见识远大,不能说「她开了美颜后目光如炬」。

比如万人空巷,是指人们都从巷子里来到大街上,街上人山人海,不能说「《天龙八部》热播时,万人空巷,都在家看电视」。

掌握用法的重要性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。掌握用法最主要就是避免语法功能误用。

比如漠不关心,意思谁都懂,但用法容易出错。不能说漠不关心女友,这个成语后面不能加宾语。

比如当务之急,意思谁都懂,但用法容易出错。不能说当务之急的事情或者目前的当务之急,因为这样会形成重复。

比如肝胆相照,不能用作状语,不能说他们兄弟俩肝胆相照地对待彼此。

比如望其项背,只能用在否定句中。徐静雨就经常用错,导致被网友疯狂模仿。

除了语法功能误用,还有褒义贬义误用。

比如日新月异用于褒义,不能说网络诈骗的手段日新月异。

比如弹冠相庆用于贬义,不能说屠呦呦得奖后人们弹冠相庆。

比如如火如荼用于褒义,不能说她的炫富短视频搞得如火如荼。

比如寻章摘句用于贬义,不能说莫言多年来寻章摘句,终获大奖。

另外还有比较少考到的谦辞敬辞误用。

比如敬谢不敏用于自谦,不能说你就敬谢不敏。

比如鼎力相助用于敬语,不能说我的鼎力相助。

再说第二点「会分析」。

所谓分析,包括以下几点:

一、分析文段的语意。

即文段主要在说什么内容,中心思想是什么。

二、分析上下文的逻辑。

一般是通过连词来判断出逻辑关系。转折、递进、条件、目的、让步、并列、顺承、假设、比较、选择,主要就是这十大关系。

  • 表转折的连词有:虽然、但是、可是、然而等。
  • 表递进的连词有:不但、不仅、而且等。
  • 表条件的连词有:只要、除非等。
  • 表目的的连词有:以便、为了等。
  • 表让步的连词有:即使、固然、纵使、纵然等。
  • 表并列的连词有:和、与、同、同时等。
  • 表顺承的连词有:那么、于是、便等。
  • 表假设关系的连词有:如果、倘若、假如等。
  • 表比较的连词有:与其、不如、如同。
  • 表选择的连词有:要么、或者等。

但有两点很重要,必须提醒大家:第一是对连词的理解不能机械化,比如「如果」这个词,在有的文段里表示假设,在有的文段里也可以表示条件。第二是分析逻辑关系不能光靠连词,有的文段没有连词出现,那就要靠其他的东西来分析逻辑关系,比如实词甚至标点符号。

三、分析填空处那句话的语法结构。

这点非常重要,大概四分之一的题都是用语法结构是否有错误来确定答案的。

语法错误主要有:成分残缺(最常见的是缺少主语和缺少宾语),搭配不当(最常见的是动宾搭配不当),主动与被动混淆、肯定与否定混淆等等。

四、分析文段的感情色彩和词句的轻重程度。

分析文段的感情色彩:比如狼奔豕突是贬义词,而文段感情色彩偏向褒义,是在说孩子们到处跑很可爱,那么这个词就不匹配文段;

分析词句的轻重程度:比如父爱和母爱不尽相同,父亲更关注孩子的发展,母亲更关注孩子的生活。这里的不尽相同如果换成大相径庭,那就是程度过重。

五、分析文段的修辞手法。

常考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,拟人,反衬,倒装,对偶,引用,反问,反语,排比,夸张,双关。

这个点考得不多,但值得一提的是,比喻,拟人,反语,夸张,双关,引用这六种手法出现时,往往会用上双引号。

有积累加上会分析,足以解决大部分的选词填空了。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几道真题。

例题:作为一位久负盛名的作家,他写时评类文章习惯于 ______。因此,只有少数熟悉他的读者才能读出其中的弦外之音。

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( )

A. 龙飞凤舞

B. 旁敲侧击

C. 旁征博引

D. 舞文弄墨

解析:A 选项最容易排除,因为这题是讲作家写文章的。而龙飞凤舞是用来形容书法的。B 选项旁敲侧击是指说话或者写文章以间接曲折的手法来表达,填到空里刚刚好,就因为用了间接曲折的手法,所以「熟悉他的读者才能读出弦外之音」。C 选项旁征博引是指大量引用各种材料来论证观点,既然都这么努力地论证观点了,那就不存在什么弦外之音了,也不会只有熟悉的读者才能读懂。D 选项舞文弄墨是指玩弄文字技巧或歪曲法律条文,是个贬义词。而文中的作家是久负盛名的,这是褒义。又褒又贬不是矛盾了吗?照说久负盛名的作家也不可能是个舞文弄墨的货吧。因此这题选 B。

例题:革命免不了使用暴力,免不了造成社会一定的破坏和震荡,这是 ______ 的客观事实。有人据此否定革命,认为革命的代价太大,不如采取和平渐进的改良方式。这种观点貌似有理,但它脱离具体情况抽象地议论改良和革命的优劣,实则毫无意义。

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( )

A. 不可否认

B. 毋庸讳言

C. 不言而喻

D. 无可争辩

解析:革命免不了造成破坏,这是什么样的客观事实?单看这一句话肯定选不出来。

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

目前,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

🔗App 内查看
相关内容
推荐内容